摘要:马克思主义体育观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以及历史唯物主义之上,着重指出体育对于人的全方位发展有着推动的作用,同时体育在经济、文化以及社会所具备的价值也不容小觑。在当下的新时代当中,把这一观点融入到运动员的思想教育中,可以强化运动员的爱国情怀、提升拼搏精神、增强集体主义意识,进而为体育强国的建设贡献力量。文章展开理论溯源探究,剖析马克思主义体育观和中华体育精神的契合之处,研讨当前在运动员思政教育方面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并提出创新性路径,如打造“思政 + 体育”的育人体系、加大科技赋能的力度以及优化榜样示范机制等,以此为新时代体育人才的培养给予相应的理论以及实践指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体育观;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中华体育精神;体育强国;创新路径

引言

马克思主义体育观指出,体育可以增强体质、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当代中国的体育发展体现着国家的综合实力,而运动员的思想素养对其自身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及各高校在积极推动运动员的思政教育工作,北京体育大学所开设的“中华体育精神”思政云课堂是典例之一。不过,由于全球化以及商业化带来的冲击,使得思政教育遭遇到了诸如价值观多元化以及教育方式滞后等一系列挑战。本文围绕理论溯源、现实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创新路径这三个维度,深入探讨如何对运动员思政教育模式予以创新,为新时代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体育观的理论溯源及其与中华体育精神的契合

(一)马克思主义体育观的核心内涵

马克思主义体育观把辩证唯物主义以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它认定体育是力量的展现形式,也是推动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关键路径。马克思曾指出,劳动缔造了人类,而体育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部分,一方面可以使体质得到强化,另一方面还可以对人的意志品质以及社会协作能力予以培育。列宁也着重指出:“在这世界之上,除了处于运动状态的物质之外,其他什么都不存在”,这揭示了运动和物质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即体育既是物质的运动表现形式,同时也是社会文化里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中华体育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体育观的契合

中华体育精神把“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作为核心内容,与马克思主义体育观有着高度的契合度。以“为国争光”为例,这一精神很好地彰显出了体育的价值,和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一脉相承。“科学求实”反映出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要义,其着重指出体育训练要遵循客观规律,借助科技手段提升竞技水平。例如,中国跳水队运用了 AI 教练对技术动作进行优化,这便充分体现出了科学训练的重要意义。

二、当前运动员思想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价值观多元化对传统思政教育的冲击

处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中,运动员所能接触到的信息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潮已然对集体主义以及奉献精神发起挑战。一部分运动员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商业利益方面,对体育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却有所忽视,使“金牌至上”这种错误观念开始滋生蔓延。在当下的新形势之下,如何坚守中华体育精神的核心价值,已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当中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思政教育方式滞后于运动员的实际需求

以往的思政教育往往主要采取理论灌输方式,互动性以及实践性有所欠缺,难以激发运动员的学习兴趣。北京体育大学等高校已然尝试借助云课堂、组织校史馆参观途径,以期对教育形式加以创新,不过,依旧需要结合运动员自身训练的特点,开发更具吸引力的思政课程。例如,沈阳体育学院通过带有冰雪特色的“大思政课”,邀请世界冠军分享奋斗经历,如此一来,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便得到了增强。

三、马克思主义体育观融入运动员思想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构建“思政 + 体育”融合育人体系

在如今的新时代大背景之下,构建“思政 + 体育”相互融合的育人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该育人体系将马克思主义体育观同中华体育精神加以融合,目标在于营造出“大思政”的育人格局。具体而言,在开展训练活动的过程当中融入升国旗、奏国歌等带有思政元素的仪式,借此强化运动员的国家认同感及集体荣誉感。同时,还可以借助体育赛事中的典型案例,如中国女排所展现的拼搏精神,依靠典型案例开展情境化的教学活动,让运动员可以在真实的情境里感受体育精神所蕴含的强大力量。南京体育学院通过在校史馆开展思政课的方式,使得运动员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老一辈体育人充满艰辛的奋斗历程,极大地增强了教育效果。

(二)强化科技赋能思政教育

在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科技为思政教育赋予能量已然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路径。通过开发VR思政课程,运动员便可以在“沉浸式”的情境中体验红色体育历史,使得他们增强体育精神的理解及认同。与此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运动员的思想动态,就可以为开展个性化辅导精准地提供依据,满足不同运动员的思政教育需求。同时,还应当进一步强化科技伦理教育,引导运动员正确看待科技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以确保科技为思政教育赋能健康发展。

(三)优化运动员榜样示范机制

借助体育明星的示范作用是“思政 + 体育”育人体系里的重要一招。借助“冠军讲堂”以及“榜样故事”等形式传播正能量,以激励年轻运动员顽强拼搏。例如,自由式滑雪的世界冠军贾宗洋在分享自己带伤参赛的经历时,很好地展现了中华体育精神里所蕴含的顽强拼搏、坚韧不拔的特质。除此之外,还应鼓励运动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公益活动,如义赛、志愿服务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推动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

马克思主义体育观为运动员思想教育打下了理论基础,中华体育精神是它在中国具体实践中鲜活的展现形式。在新时代面临诸多挑战的情形下,应创新教育模式、强化科技赋能、优化榜样机制等一系列的途径,促使马克思主义体育观和运动员思想教育紧密融合,为体育强国的建设培育更多的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宇婷 . 运动员思政教育一体化构建的创新路径探索 [J]. 当代体育科技 , 2024, 15 (04): 141-144.

[2] 毛龙 , 黄家乐 , 赵岷 . 新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篮球运动商品化的出场语境与理论向路 [J]. 体育研究与教育 , 2024, 39 (05): 30-32.

[3] 童云峰 . 体育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现状分析和策略研究[J]. 新闻传播 , 2024, (16): 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