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围棋的发展与别称
围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还有许多有趣的别名。围棋盘是方的,棋子和棋盒是圆形的,有人称它为“方圆”。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人称之为“弈”,当时围棋已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了。
秦、汉、三国时期
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有关围棋的活动鲜有记载。在东汉时期,“围棋”二字已在书面语言中普遍使用。直至东汉中晚期,围棋活动才又渐盛行。
1952年,考古工作者于河北望都一号东汉墓中发现了一件石质围棋盘,此棋局呈正方形,盘下有四足,局面纵横各17道,为汉魏时期围棋盘的形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与汉魏间几百年频繁的战争相联系,围棋之战也成为培养军人才能的重要工具。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一王粲,除了以诗赋名著于世外,同时又是一个围棋专家。
南、北朝时期
由于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兴起,导致文人学士以尚清谈为荣,因而弈风更盛,下围棋被称为“手谈”。上层统治者也无不雅好弈棋,他们以棋设官,建立“棋品”制度,对有一定水平的“棋士”,授予与棋艺相当的“品格”(等级)。
03
棋谱的出现
不过,棋谱的大量出现,在围棋发展史上成为一件具有影响力的大事,是在南北朝时期,这与围棋的盛行,当时统治者对围棋的重视,以及纸的广泛应用等因素有关。
南北朝期间出现的“棋势”、“棋图”、“棋品”之类的专著不下二十种,其中“棋势”、“棋图”是对局的记录,“棋品”可能是对棋手的品评。
唐、宋、元时期
唐宋时期,可以视为围棋游艺在历史上发生的第二次重大变化时期。由于帝王们的喜爱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围棋得到长足的发展,对弈之风遍及全国。这时的围棋,已不仅在于它的军事价值,而主要在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增长智慧。弈棋与弹琴、写诗、绘画被人们引为风雅之事,成为男女老少皆宜的游艺娱乐项目。
明、清时期
明清两代,棋艺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其表现之一,就是流派纷起。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形成了三个著名的围棋流派:一是以鲍一中(永嘉人)为冠,李冲、周源、徐希圣附之的永嘉派;一是以程汝亮(新安人)为冠,汪曙、方子谦附之的新安派;一是以颜伦、李釜(北京人)为冠的京师派。这三派风格各异,布局攻守侧重不同,但皆为当时名手。
在他们的带动下,长期为士大夫垄断的围棋,开始在市民阶层中发展起来,并涌现出了一批"里巷小人"的棋手。他们通过频繁的民间比赛活动,使得围棋游艺更进一步得到了普及。
以围棋学文化,以文化正习惯,以习惯生素养,以素养建思维。除了围棋文化博大精深,还有很多相关的历史文学知识也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助于我们成长。快约上小伙伴来Fun巢大语文课堂,一起做个小文豪吧~
大语文暑期课程低至199!
本周日(7月21日)
让我们带着《学奕》一文
寻找围棋对古人的深远意义
-End-
了解详情可在文末留言,关注明师教育,更多小升初、中考、高考咨询明师教育第一时间传递给您!明师教育,强教育,强教学,强能力,强素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